系统的动态特征依据人机学标准(ISO 9241)第十部分的七个原理中包含的人机对话要求被描述。标准通过高水准的定义、原理的例证性质的应用和实例为对话技巧建立了一个人机学“原理”的框架。对话的原理代表了界面动态的方面,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界面的“感觉”。

这七个人机对话原理是:

对任务合适性:对话形式须要合适于辅助用户有效完成任务。

自叙性:对话须要其每一个步骤在系统反馈时都立即被用户理解,或者通过请求向用户说明清楚,从而达到对话的自叙性。

可控制性:在任务目的达成前,用户能够发起和控制交互的方向和节奏,此为对话的可控性。

与用户期许的一致性:对话须要一以贯之,与包括对任务的认识、学识、经验在内的用户特征保持一致,同时符合广泛接受的习惯,方可做到一致性。

容错性:对话须要在用户输入出现明显错误时不改或少改也能得到符合用户本意的结果,此为容错性。

对个性化的合适性:界面软件应当可以按照任务需求、个人喜好和用户的技能进行修改,从而达到对话对个性化的适应性。

对学习的适应性:对话须要支持和引导用户对系统操作的学习来做到这一点。

ISO 9241国标用有效性(effectiveness),高效性(efficiency)和用户满意度(satisfaction of the user)来定义可用性的概念。标准第十一部分给出的可用性定义如下:[2]

对系统整体的使用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有效性)。

达到预定目标所需耗费的资源(高效性)。

用户对系统整体接受的程度(满意度)。

有效性,高效性和满意度可以被看作是可用性的质量因素。要将这些因素量化,就需要将它们再分解成其它次级因素,从而最终用其衡量可用性。

关于信息组织(布置、排列、分组、标签、定位)、图形对象的显示和信息编码(缩写、颜色、尺寸、形状、视觉线索)等信息呈现问题,国标ISO 9241第十二部分中用七条属性来描述。“呈现信息的属性”代表了界面静态的方面,大致可以被看作是界面的“样子”。在标准的建议中给出了这些属性的详细说明。每个建议都支持着七属性中的一条或多条。

这七条属性是:

清晰度:信息内容被快速准确地传达。

辨识度:显示信息可被准确辨别。

简明度:用户不应承担过多无关信息。

一致性:与用户期许一致的特有设计。

检取性:用户的注意力被引导到需要的信息处。

易读性:信息易读。

可理解性:意思清晰易懂,不含糊,可被判断和认识。

国标ISO 9241第13部分关于用户指南内容描述了用户指南信息应当可以容易地从其他呈现的信息中被分辨出来,同时应当明确为在当前情境下使用。用户指南可通过如下五种方式给出。

清晰(明确提示)或含蓄(普通提示)的提示指示系统目前可以输入。

及时反馈用户的输入,既能被察觉又不至于把用户吓到。

持续反映应用、系统硬件软件和用户活动状况的状态信息。

错误操控,包括错误预防、错误更正、对用户操控错误的支持,以及报错。

对于由系统和用户在特定情境下发出的帮助请求提供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