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收到一个留言,问一个问题,即“阴阳为什么不叫阳阴?男女为什么不叫女男?”

首先,我们要知道阴阳一词的出处,阴阳学说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古时的人民从生活中,观察到各种对立的自然现象,它是一种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概念,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并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故《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

关于阴阳顺序的问题,大致有三个观点:第一种是“太极图本义为阴包阳”说,即是“万物负阴而抱阳”;第二种是“习惯”说;第三种认为这是“千古之谜、无人能破解”说。

《周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两句话之中至少包括了这样的三层含义:其一是天地产生的先后顺序,即“先有天(阳)、后有地(阴)”,也就是说乾(即天)是万物之“始”;其二是万物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即“地(阴)生万物”,也就是说是由坤(即地)资生了万物而不是乾(即天);其三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基本的元素即“阴阳”组成的,并且是“先有阳而后有阴(即先有乾后有坤、先有天后有地等)、然后是阴再生阴阳(即坤生万物、地生万物等)”。

由此得出,世界是先有阳而后有阴的,而男为阳、女为阴,也就是男在先、女在后,所以,人们常常说“男女”而不是“女男”。不仅“男女”如此,而且人们对世间万物包括人、事、物、时、空等的阴阳属性的排序一般都遵循“先阳后阴”这一原则,比如,天地、日月、乾坤、雄雌、公母、高低、大小、好坏、前后、尊卑、远近、左右、上下、刚柔、动静、等等。

既然如此,“阴阳为什么又不叫阳阴”呢?

这里最首要的问题是要搞清“阴阳”与“具体物质(阳阴)”之间的关系。其实,前面我们所讲的天地、日月、乾坤、雄雌、公母、高低、大小、好坏、前后、尊卑、远近、左右、上下、刚柔、动静、等等均为“阴阳”的特例,是“特定的”、“特指的”、“具体的”物质;而“阴阳”则是从所有这些“特定的、特指的、具体的物质”中抽象出来的共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阴阳中囊括了所有的阳阴”、而“所有的阳阴都具有阴阳的属性”。这就是“阴阳”与“阳阴(即具体物质)”的区别和联系。如果我们把“阴阳”改叫“阳阴”的话,那么自然就混淆了“阴阳”与“具体物质(阳阴)”之间的区别。不过,这倒是其次的,方舟周易认为,“阴阳之所以叫阴阳而不叫阳阴”其实另有深意!

根据“物质是由阳和阴构成的”、“先阳后阴”、“阴生万物”的原理,可知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具体物质(阳阴)”生“具体物质(阳阴)”、再生“具体物质(阳阴)”、再再生“具体物质(阳阴)”、……即“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如此循环往复。由此不难看出,这其中的“阴”实际上是两个具体物质(阳阴)间的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传承作用。

因此,当我们说“阴阳”的时候,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是事物间生生不息、连绵不断的镜像,即“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这样,我们就能非常清晰的看清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这其实也就是为什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不是“一阳一阴之谓道”的道理啊!而当我们说“阳阴”的时候,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则会是一个相对孤立、静止、稳定、固化、具体的物像,诸如或男女、或大小、或动静、或刚柔等之类,其实它们都只不过是“阴阳”中的一个环节、或者说一个特例——“阳阴”,当然,“阳阴”也有其现实的意义,那就是便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它们的直接运用。

总而言之,“阴阳”的说法与“阳阴(即男女等之类)”的说法完全具有不同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而“阴阳”与“阳阴(即男女等之类)”说法的存在又是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英雄不问出处)

发布于: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