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艾灸穴位及其功效与施灸方法详解引用1来源1.https://m.maigoo.com/goomai/187129.html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药效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以下是常见的艾灸穴位及其功效和施灸方法的详细介绍:
常见的艾灸穴位
灸中脘穴:消除胃胀
位置: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6横指宽)处。功效:健脾益胃、培补后天。施灸方法:被施灸者仰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命门穴:提高身体免疫力
位置:后正中线上,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功效:补肾壮阳,增加体重、提高抗寒能力、促进细胞DNA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功能。施灸方法:此穴施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取坐或俯卧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此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
灸神阙穴:调气血和阴阳
位置:当脐正中处。功效:温阳益气、补肾健脾。施灸方法:被施灸者仰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合谷穴:镇静安神,调气镇痛
位置:在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的凹陷处,左右手各有一穴。功效:宣通气血、扶正祛邪,增强人体免疫力。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手执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施灸时间: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膏肓穴:强身健骨
位置: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4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功效:强壮筋骨。施灸方法: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施灸时间: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涌泉穴:固本培元,延年益寿
位置: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左右足底各有一穴。功效:补肾壮阳、养心安神,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施灸方法: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
灸足三里穴:滋补身体胜吃老母鸡
位置:位于犊鼻穴下3寸。功效:全身的强壮要穴、急救要穴和肚腹疾病的常用穴。凡脾胃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亏损所致的脏腑、肢体虚证均可取本穴。灸足三里,可用于各种体质、年龄、性别的人群保健。现代研究还发现,艾灸足三里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胃肠功能,对血液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呼吸和消化系统均有良性调整作用。施灸方法:将艾条点燃之后,靠近足三里,使穴位局部感到温热舒适,艾条固定不动,以穴位红润潮湿为度。施灸时间:每次10~20分钟,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次。无病之人,可每周灸1次,或每月的月初连续灸4~6天。在气候变化剧烈之时应增加施灸次数,夏季可适当减少次数。
灸“三阴交穴”:赶走妇科疾病
位置: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穴。功效:治疗妇科月经病、带下病、产后病以及男子不育的要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患的常用穴,常用于治疗各种失眠症。可以治疗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施灸方法:将艾条点燃后,靠近穴位,施予温和灸,使穴位局部感到潮热舒适。施灸时间: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灸大椎穴:消退感冒发热
位置: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在项下背上正中,为手、足六阳经与督脉交会穴。功效:振奋全身阳气,鼓动、调节全身气血,对机体有强壮、补虚、培元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艾灸大椎穴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对于预防流感有良好的作用。施灸方法:回旋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内关穴:宽胸理气
位置:手臂的内侧,在腕横纹上2寸,手臂内侧中间两条明显的肌腱之间。功效:宽胸利膈,调节心律,并能够调节心情。施灸方法:可自行施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为度。施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
灸太冲穴:防止血压升高
位置:足背侧,在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是肝经上的腧穴。功效:对神经系统的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果经常艾灸此穴可防治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等。艾灸此穴还能够补足气血,以改善有气无力的症状。施灸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度。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阳陵泉穴:调血通络,行气解郁
位置: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是胆经上的合穴。功效:一切筋的毛病(如肩周炎、落枕、膝关节炎、腰扭伤等)都可以找阳陵泉来解决。阳陵泉降压的作用也十分明显。施灸方法: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钟。
灸气海穴:调理冲任,益气补肾
位置:肚脐以下正下方1.5寸(2横指宽)处。功效:调经固经、益气助阳。对气海穴施灸,可使人体经穴畅通,经气充溢,身心舒畅,还可促进胃肠蠕动,强化消化功能。施灸方法:回旋灸。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7次为1个疗程。
灸肾俞穴:滋阴补肾
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肾的背俞穴。功效:艾灸肾俞能益肾固精,为治疗肾虚证的要穴,具有滋补肾阴、温壮肾阳、补虚培元、强身壮腰、延缓衰老之功,是强身健体的常用穴位。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以感到局部皮肤温热、舒适为度,7次为1个疗程。
灸脾俞穴:促进营养吸收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脾的背俞穴。功效:艾灸脾俞能健运脾胃,加强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可补养气血、增强体质,对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均有良好的调整作用。施灸方法:采用回旋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施灸时间: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以感到局部皮肤温热、舒适为度,7次为1个疗程。
灸身柱穴:调节气血,补虚培元
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功效:灸身柱穴能健脑宁神,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力,宣通肺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施灸方法: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施灸时间:每周灸2~3次,每次灸20~3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灸风门穴:宣通肺气,疏散风邪
位置: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足太阳膀胱经穴。功效:主治一切风证,有宣通肺气,疏散风邪,调理气机的功效。艾灸风门穴,对预防感冒、肺结核、脑中风有显著效果。施灸方法:此穴需两人配合施灸。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钟。
艾灸的注意事项
注意顺序:艾灸治疗体寒的穴位多且分散、复杂,所以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这样的顺序对于经络的顺畅有很重要的作用。
注意艾灸时间:必须注意施灸时间,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空腹施灸恐人体担不住,饭后施灸则会影响艾灸的效果。
注意思想集中: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注意找准穴位: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初次施灸要把控量: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